当时间的齿轮行至新的坐标,人们总是不禁回首过往:一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重要嘱托,深化拓展“三争”行动,推动“四领一促”工作,全力以赴拼经济、抓转型、强改革、拓开放、惠民生,比学赶超、奋勇争先的生动场景比比皆是。在三明这片红色热土上,一幅革命老区高水平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连日来,大田县速光5G通信无源器件生产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。工人们正在进行厂房内部砌墙、粉刷和钢管拆除等工作,确保项目早日竣工投产。
该项目是2024年第一批增补省重点项目,由上海硅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,总投资2.93亿元,规划建筑面积1.37万平方米,建设12条光跳线连接头光分路器生产线条专用光缆生产线。项目建成后,预计年可产光跳线万元以上。
大项目、好项目是经济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我市从始至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项目上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。
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,我市着力打造钢铁与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氟新材料、石墨和石墨烯等11条特色产业链,推行“一条产业链、一个工作专班、一个专项规划、一个实施方案、一套扶持政策、一批重点项目”工作机制。同时,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困难和问题,做好产业梳理、技术服务、政策咨询、要素保障等“链式服务”,培育形成明溪生物医药、清流新材料、泰宁文旅康养、尤溪纺织等“一县一特色”产业格局。
过去的一年,11条市级特色产业链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完成,全市策划储备延链补链强链项目425个,11条特色产业链实现产值超5000亿元,沙县、尤溪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。氟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,总投资88亿元的三钢本部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全面竣工。海斯福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,台明铸管获评全国企业标准“领跑者”,中国机械总院海西分院产品获评年度全省唯一的国内首台(套),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,培育国家重点支持“小巨人”企业2家。
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,习在福建考察时强调,要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上闯出新路。
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带动引领产业创新,实现“老树发新枝”,也是三明这座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,我市出台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22条措施,持续深化京明科学技术合作,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雄安协同创新中心、外籍院士成果转化办公室揭牌成立,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,新增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3家,10家企业获评省级“独角兽”“瞪羚”企业,3家企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。
园区是项目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的根本保证。我市不断深化园区标准化建设、“亩均论英雄”等改革,大力盘活园区低效用地,严守生态底线、安全红线,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、绿色园区,全方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绿色改造。
三明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。近年来,我市持续推动“跨界”合作,把乡建乡创“台湾经验”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、各方面,为台湾青年提供梦想舞台,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提供动能。
“台二代”彭安源和大陆青年春接过父辈事业的接力棒,携手将传统美人茶园打造成了国家4A级景区;台商吴森源在三明探索出了“洗衣式”兰花组培新模式,成为大陆顶级规模的精品国兰繁育中心;台胞林秀莹夫妻扎根三明20多年,通过嫁接技术让老油茶树在三明开出台湾油茶花……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例,也是我市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聚焦“五大振兴”,聚力先行示范,严格落实“五级书记”抓乡村振兴,扎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。
聚焦“产业振兴”这一基石,我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加快“中国稻种基地”建设,建宁、泰宁、尤溪等县获国家制种大县奖励,将乐、沙县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;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,立足县域统筹规划发展,构建形成特色园区、特色产业集群、产业强镇和“一村一品”专业镇村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,全市28个村被认定为省级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;建立完整品牌农业建设工作机制,着力提升特色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,全市新增农业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产品64个,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产品19个,推动160款三明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上勤集团、上蔬集团、百联集团等48个重点渠道,累计销售额破5亿元。
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。习的殷殷嘱托,老区人民始终铭记于心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我市全方面开展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完成植树造林23.58万亩、森林抚育62.92万亩、封山育林19.2万亩,将乐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;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完成投资32.14亿元,新改建乡镇生活垃圾污水管网187.9公里,新改建农村公路210公里,新改建农村户厕911户。
同时,我市还深入实施“千村示范引领,万村共富共美”工程,坚持差异化打造、特质化发展、整体性提升思路,累计推动10个乡镇、122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,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。
此外,我市还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行动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、推动文化活动下乡,让文明乡风吹遍广袤田野。
民生领域的“关键小事”,是党委、政府的“头等大事”。我市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群众的“心上事”当成“上心事”,35个省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程度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在三元区山水御园小区后山,原本有一条“断头路”。这条道路是连接“山水御园—半山御景—红印山”的规划市政道路,全长1.2公里。之前,因小区分期建设,导致串联红印山路至新市南路的道路有30米建设滞后,新旧道路最高落差达3.5米,周边小区居民出行需绕行。每逢下雨天,大家更是苦不堪言。
收到群众诉求后,三元区城关街道和红印山社区先后组织20余次协商会,邀请有关部门和开发商共同商讨解决办法。去年9月中旬,这条“断头路”终于被打通。平整开阔的新路,让周边居民的出行更加顺畅。
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多谋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忧,我市全力以赴兜住、兜准、兜牢民生底线,不断补齐民生短板、增进民生福祉。
为了助力群众增收,我市积极落实就业促进政策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保障和支持灵活就业、新就业形态,确保毕业生、退伍军人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,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;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,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经营性收入。2024年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00人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.93亿元、带动就业近3000人,11个县(市、区)全部建成综合性零工市场。
高质量的社会保障,能兜住群众“稳稳的幸福”。我市着力织密社会保障网络,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推动新业态、灵活就业从业人员等群体实现应保尽保,全方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;完善社会救助体系,健全主动发现机制,动态更新低收入人口数据库;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,持续构建“15分钟”养老服务圈,新建示范性长者食堂68个、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9个,提升改造公办养老服务机构20个。
一切的努力,都是为了三明更宜居、群众更幸福。如今,全市基础设施更完善,实现城市有机场、市域有快铁、县县通客运、镇镇有干线G基站、千兆光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;公共服务更优质,打造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,成功嫁接中山一院、广安门医院、瑞金医院、华东师大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,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;社会治理更有序,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,连续三届获全国综治“长安杯”,荣获“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”“侨乡枫桥”经验做法入选全国“枫桥式工作法”,“平安三率”多年保持全省前列。三明革命老区早已告别了“路隘林深苔滑”旧模样,迎来了“路宽林茂粮丰”新生活,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百舸争流、奋楫者先。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,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习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,扭住目标不放松,一张蓝图绘到底,以“奋进”为笔,凝心聚力谱写三明革命老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建设新篇章。